中华眼镜蛇别称舟山眼镜蛇、白颈乌、包呼、蝙蝠蛇、扁颈蛇、扁头蛇等,在广东、广西、香港俗称饭铲头,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、饭匙铳、膨颈蛇,属于眼镜蛇科眼镜蛇属蛇类,分布于中国南部、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。
中华眼镜蛇体型中等偏大,成体全长1.5~2米。没有颊鳞,眶前鳞1,眶后鳞2,颞鳞2+2。上唇鳞7,第3枚最大,其前接鼻鳞,其后入眶,下唇鳞8,前4或3枚切前颔片。背鳞平滑无棱,腹鳞雄性158~193、雌性160~196,肛鳞完整或二分。尾下鳞雄性39~54对、雌性38~53对。背面黑色或黑褐色,颈背有眼镜状斑纹,通身有白色细环纹,年幼个体尤其明显,而年老个体则模糊不显。
中华眼镜蛇食性广泛,蛙、蛇为主,鸟、鼠次之,也吃蜥蜴、泥鳅、鳝鱼及其他小鱼等。在台湾观察到此蛇以鸟、鼠为主要食物,亦到水边摄食水蛇及泥鳅。每年5月前后出蛰,11月进入冬眠。
中华眼镜蛇许多动物园均饲养少量供观赏,但多不能越冬,翌年又从野外捕来。一些养蛇场也饲养,但很少有能顺利繁殖下一代,一般都是收购从野外捕回来的加以利用。卵生,5~6月交配,7~8月产卵7~19枚,卵长径42~54毫米,短径26~31毫米,孵化期1.5~2个月,刚孵出子蛇全长约200毫米。
中华眼镜蛇栖息于平原、丘陵和低山,见于耕作区、路边、池塘附近、住宅院内,多于白昼活动,垂直分布于70~1630米。分布于我国安徽、重庆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海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香港、澳门、台湾及老挝人民民主主共和国、越南。
中华眼镜蛇属沟牙类毒蛇,分泌的是神经性和血循性混合毒,排毒量大,毒性强,致伤面广,危害严重,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。其毒可制成冻干品以及蛇毒酶,与金环蛇、灰鼠蛇所制的药用三蛇酒具有通经络和祛风湿的药效。
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